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淮河在地图上的位置示意图(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

时间:2024-07-17 13:46:35


如果把今天的中国版图比作昂首翘尾、展翅欲飞的雄鸡,那么淮河就是从雄鸡的心脏发源,流淌于雄鸡的腹部,最后分为多股注入大海的。

地理位置如此优越的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呢?该怎么形容淮河更贴切呢?

l 最有故事的河

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论长度,淮河远不及老大长江、老二黄河;论流域面积,也仅是老大的1/7、老二的1/3。但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密如羽翅的支流,淮河充满人文色彩与神文意蕴,是一条最有故事的河。


淮河在古代是中国的“四渎”之一。古人看重四渎,关键在于四渎对于华夏文明的发展起着比其他河流更为重要的作用。淮河流域文明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蚌埠涂山一带,自古而今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古史传说,文献《左传》《史记》等也记录了“禹会诸侯于涂山”“夏之兴焉以涂山”等历史事件。

黄河有河伯,长江有奇相,济水有仙姑,淮河水神则为无支祁。无支祁神话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传无支祁曾被大禹锁在龟山(在今盱眙境内)之下。故乡淮安的明代大文学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其中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就取材于无支祁。


除了神话传说,淮河因其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在南北分裂时期成为屏蔽东南的“水上长城”,可称为战神祭坛之地,诞生了无数英雄人物。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200余次战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就要占去1/4。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战役、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也发生于此。

梁启超曾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人物史的代表。”淮河人民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自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大起义序幕的大泽乡起义至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小岗村“包产到户”代代相传。

l 说不清楚的下游

历史上的淮河与长江、黄河一样,有独立的出海口。自1194年黄河夺淮,淮河入海水道不断受到侵蚀,淮河开始与黄河共用入海水道;1851年淮河被迫南下入长江;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山东入海,结束了长达700余年的夺淮历史,淮河也从此失去了独立的入海通道,行至三江营后携长江入海。

黄河长期夺淮,使得淮河下游河道阻滞淤高,变成了悬于地上的“废黄河”(黄河故道),也成为了淮河干流与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


尾闾不畅导致淮河流域灾害频仍,也影响了长江下游的安全和发展。1951年苏北灌溉总渠开挖,历时6个月完工,它是一条从洪泽湖至黄海、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洪的干渠。1998年淮河入海水道开挖,2003年滨海枢纽通水。从此,淮河有了独立的排水入海通道,防洪、灌溉能力得到提升。它同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紧靠其北侧,形成二河三堤的基本格局。


自此,淮河自洪泽湖以下一分为三,入江水道借长江下游注入东海,与其说是淮河的下游,不如说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苏北灌溉总渠流量有限,重在灌溉,难以称得上为下游;入海水道可以说是淮河独立的通道,但它重在抗险防洪,在平常的日子里水量远不及入江水道。因此,终究难以说清何为下游,淮河就是一条既有下游又没有下游的河。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长期夺淮也使得淮河流域的面积不断扩大:一是黄河夺淮大大推动了苏北海岸线的东扩;二是黄河下游两岸金堤连绵,没有支流注入,本属于黄河流域的部分土地就归入淮河流域了。如此一来,这是否算是夺了黄河的流域呢?

l 不同于秦岭的南北分界线

淮河、秦岭一线历来是我国公认的天然分界线,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然而,秦岭、淮河之南北分界的意义其实不尽一致。


秦岭作为中国腹部的高大山脉,对于南北气候和交通构成巨大的天然阻隔;淮河则不然,河流对于气候的阻隔和影响本就远不及山脉,况且淮河是一条不算很长、也不算太宽的河流。

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约占2/3),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在淮河两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什么变化。

此外,淮河干流及其支流贯穿东西、沟通南北,本就是天然的交通动脉,流域内部自然容易联系起来。再从人文习俗上说,淮河南北均呈现出过渡性和兼容性特征,可谓不南不北,亦南亦北。因此,无论从自然的还是从人文的角度看,淮河的南北分界意义都是有限的,与其用淮河这条“线”来划分南北,不如用淮河流域这个“带”来兼容南北。

正因淮河流域的特殊性,从某些角度看,它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天然区域。特别是黄淮地区(淮河以北),都是黄河长期冲积沉淀而成的三角洲,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均较为接近。著名地理学家张其昀曾指出:“中州荡荡平原千里无际,今时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之间,多角形之疆界,皆人力所强画,初无天然之分野也。”


由此说来,“散装江苏”、“散装安徽”这些梗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根据。苏北与皖北同属淮河流域,苏中与皖中同属长江流域,苏南属太湖流域,皖南属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的新安江流域,可谓“一省之内,山川风物不侔,经济状况亦大相径庭,其人民情感利害,本不一致”。

l 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之间的纽带

中国自唐宋以来,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都发生了重大变迁。就元明清三代论,除明初短暂奠都南京外,均在北京建都,形成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格局,需要通过水道将粮食从东南地区调运至首都。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后期,国之大事,实在运河及漕运!


运河及漕运沟通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成为封建王朝的经济维系线和政治生命线。康熙皇帝将平三藩、河务和漕运作为国家的3件头等重要的大事。

由于大运河纵贯南北,淮河横亘东西,北方的黄河又长期夺泗入淮,交相会聚于清口(在今淮安市西南),再加上三者河性水情各异,因而其间关系极为错综复杂。

因为治黄、治淮总是与治运、保漕联系在一起,明代潘季驯提出了黄、淮、运、海综合治理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总结出加固黄河堤防,以“束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大修高家堰,以“蓄清刷黄”的治运方略。潘季驯的治水方针基本上为清代靳辅继承。


高家堰是明代后期以来“蓄清刷黄”的产物,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安全工程:其一,关乎运河漕运,即政治中心的经济安全与稳定;其二,关乎淮、扬地区的国计民生。


高家堰的大规模修筑又是洪泽湖最后形成的关键所在:其一,淮河来水被大量拦蓄起来,增加洪泽湖来水量;其二,黄河长期夺淮造成淮河下游河道的严重淤积,淤垫湖底,抬高水位,扩大水域面积。

至道光初年,洪泽湖水位已高于里下河地区13米左右,变成了地上“悬湖”。洪泽湖在担任“蓄清刷黄”使命的同时,也造成了泗州城的最后淹没。泗州城地据汴淮奔会之要(在今盱眙县境内),舟楫往还,商旅四冲,实在是交通必由之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明祖陵就坐落于泗州城东北的淮河之滨。

明代治水的基本原则是漕运与陵寝并重,而清代的一切治水措施皆服务于漕运的需求。1680年黄淮泛滥,千年古城至此彻底陷入洪泽湖。


l 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纵观我国治理淮河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从“导淮”到“治淮”的演变趋势。建国前,“复淮”、“导淮”是主流,重在疏与导。1866年江苏淮安士绅丁显提出“复淮”。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也曾对“导淮”进行深入研究,他不仅创办了培养导淮人才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还运用科学手段对淮河进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江淮水利局施工计划书》。然而,由于经费、政治等原因,近代“导淮”呼声虽高涨,却未能真正付诸实施。

建国后,党和国家对淮河治理高度重视,开始实现由“导淮”向“治淮”的转变,重在堤库坝闸与蓄滞洪区建设。淮河成为我国从水利工程上进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