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游子吟表达了什么感情(《游子吟》,看50岁的游子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

时间:2024-09-18 08:16:40

孟郊和同为晚唐时期的诗人贾岛,二人被后人称为“郊寒岛瘦”,从这个称呼中,我们就能看出来,他们的诗歌很苦。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诗人,这个不仅是他们的诗歌苦,连他们的生活也是苦的。

就拿写《游子吟》的孟郊来说。从这首诗的标题来看,“游子”啊“游子”,肯定是一个十多来岁刚离开家的小伙子,实在不得行,这个小伙子年纪大点,刚满二十岁。可是啊,写下这首诗的游子已经是五十岁的高龄了。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字去概括孟郊的一生,小编想,这个字应该就是“”吧!由这个字就可以想象得出他的这一生绝不会是顺利的。他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好不容易在46岁考上进士,看看,46岁,这年龄不管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爷爷辈考生了。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位奋斗了20几年的科举老油条,太开心了。到底有多开心啊,那可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虽说是考上了,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孤僻,导致他四年之后才得到溧阳尉的官职,虽然官不大,但是终于能够养活自己了。孟郊在高中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十分感激母亲对他的鼓励和陪伴,也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用“线”与“衣”这两个在生活中最普通的东西,把“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了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出发前,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最后,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正如苏轼对孟郊这首诗的评价,“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