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初夏 , 山间的松树又悄悄绽放花朵 , 为人们馈赠天然美味 — — 松花粉 。 时下 , 正是品尝好时节 。
松花粉 , 又称松花 、 松黄 , 为松科植物马尾松 、 油松或其同属数种植物的花粉 , 主产于浙江 、 江苏 、 福建 、 江西 、 辽宁 、 吉林 、 湖南 、 湖北 、 河北 、 河南 、 广东 、 广西 、 四川等地 。 每年 4 至 5 月 , 松树开花时 , 采摘花穗 , 晒干 , 搓下花粉 , 除去杂质 。 干燥松花粉 , 为淡黄色的细粉末 , 用放大镜观察 , 呈均匀的小圆粒 。 体质轻飘 , 易飞扬 , 手捻有滑润感 , 不沉于水 。 气微香 ,味有油腻感 。
我的家乡拥有大量松科植物 。 记得每年松树开花时节 , 父亲总要上山去采集松花粉 。 由于松树长得比较高 , 采摘松花粉并不是好差使 。 于是 , 父亲事先将一把镰刀固定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 , 上山采集时 , 在树底下铺上一块干净的布 , 然后手持带镰刀的竹竿伸向松树枝间 , 瞄准花穗 , 麻利地用竹竿上的镰刀勾动一下 , 或扭动一下 , 那花穗脱离树枝从高处落下 。 忙碌一段时间后 , 将落在布上的金黄色花穗整理收集一下 , 装入袋中带回家 。 趁天晴 , 将花穗在太阳下晒干 , 再用手搓下花粉 , 去掉杂质 , 保存备用 。 在我父亲眼中 , 松花粉以黄色 、 细腻 、 无杂质的为佳 。
松花粉食用历史悠久 , 宋代苏辙喜食松花饼 , 赋诗道 : “ 饼杂松黄二月天 , 盘敲松子早霜寒 。 山家一物都无弃 , 狼籍乾花最後般 。 ” 明代李时珍在 《 本草纲目 》 称 “ 松花 , 今人收花和白沙糖印为饼膏 , 充果饼食之 。 ” 明代 《遵生八笺 》载 : “ 三月取松花如鼠尾者 , 细挫一升 , 用绢袋盛之 , 造白酒熟时 , 投袋于酒中心井内 , 浸三日取出 , 漉酒饮之 , 其味清香甘美 。 ”尽凭水月流淌 , 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有食用松花粉的习惯 , 并吃出新花样 。
我食用松花粉 , 印象最深的当数小时候母亲为家人做的松花饼 , 就是在糯米粉中加入些许松花 、 食用糖 , 拌匀后做成饼状 , 然后将其放在锅中蒸熟 , 食之别有风味 ° 同时 , 母亲还喜欢在汤圆 、 麻楼等小吃上撒此松花粉 , 以添几分色香味 。 而我父亲则喜欢用松花粉浸泡白酒 , 以供平常小酌 , 增强体质 。
松花粉味甘 , 性温 , 具有祛风益气 , 收湿 , 止血之功用 , 治头旋眩晕 , 中虚胃疼 , 久痢 , 诸疮湿烂 , 创伤岀血 。 《 本草纲目 》 认为松花粉 “ 润心肺 , 益气 , 除风 , 止血 。 ” 《本草汇言 》 称松花粉 “ 疗久痢 , 解酒毒 ,清血热 。 ” 《 本草逢原 》 说松花粉 “ 除风湿 , 治痘疮湿烂 。 ”
现推荐一种松花酒的制作方法:
用料 : 松花粉 100 克 , 陈酒 1000 毫升 ;
方法 : 将松花粉蒸熟 , 用绢包裹 , 与陈酒同置容器里 , 密封浸泡 10 天后即成 。 早 、 晚各 1 次 , 每次 15 毫升 , 加温后饮服 。
功用 : 祛风益气 , 润肺养心 。 用于体质虚弱 , 头昏目眩 , 中虚胃痛 , 皮肤时作麻木不适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