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徽的诞生:众多设计中林徽因等人的方案是怎样脱颖而出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国歌国旗已经制定,但国徽这一重要国家象征却一度陷入迷茫。前有各界征集设计稿千余幅,后有专家重新操刀再制图案,反复几经更改才最终拍板定案。这其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

1949年,新政协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为新中国的国家象征筹备。首先进行了公开征集国徽设计稿,共收到112件设计、900余幅图案。当时收到的设计稿有的走苏联路线很不中国,有的千奇百怪稀古怪,虽然也有一些制作精良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始终无一理想。最终毫无疑问,这批设计稿统统被一一拦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最初征集中呈现的许多设计稿,其实都植根于新政协的会徽。作为会徽设计者的张仃等人,也是这些被拒之门外的国徽设计方案的缔造者。眼见无解,9月下旬,负责这一重任的马叙伦只得放弃公开征集,转而邀请专家团队重新动手。

于是,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两支强力设计团队应声而上,开始了近一年的艰苦设计之路。首先是清华营建系的"玉璧方案",将古玉璧的吉祥寓意与新中国的工农意象巧妙结合,风格独特别致。不过终因花纹设计过于复杂、制作不便而遗憾落选。

中央美术学院则分别呈现了张仃和周令钊主导的"天安门方案"两种版本。前者和以往路数相仿,后者虽设计风格不俗,却偏离核心元素而被切实否决。之后清华营建系又陆续推出多个新方案,每每都因细节问题被认为稍欠完善。

就在人们以为陷入僵局之际,高庄教授挺身而出,怀着艺术理想直言不讳地向毛主席进言。恰逢主席倾听众谋,高老师半个月内精雕细琢,终于优化出今天看到的这款国徽设计。毛主席当即批准通过,正式对外公布,开国元勋们方才松了口气。细细一看,红绸如丝缕丛团,五星耀眼分外夺目,齿轮嘉禾自古有年,天安门庄严巍峨雄伟,寓意深远历久弥新。

国徽设计之路征途艰辛,可谓反复无常。先是公开征集无果,后由专家反复修改,最后还需顶着重重压力向最高领导层请示。可见,一款优秀的国徽设计品不仅需要出色的艺术意蕴,更需要反映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的革命气息。我们今天能看到这样一款集工农、革命、和平、团结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的精品,背后是无数设计大家们孜孜不倦的痕迹。国徽之诞生,昭示着新中国雄鹰展翅腾飞的崭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