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务可信什么意思(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时间:2025-03-21 07:08:25

原典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①。杂于利,而务可信也②;杂于害,而患可解③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④,役诸侯者以业⑤,趋诸侯者以利。

注释

①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明智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会综合考虑敌我双方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智者,聪明的将领。杂,混在一起,综合考虑。

②务可信也:战事就可顺利展开。务,任务,此处指战事。信通“伸”,伸展,发展。

③患可解:敌方对我方的威胁就可解除。

④屈诸侯者以害:利用对敌国有害的因素使其屈服。屈,使屈从,制服。

⑤役诸侯者以业:用各种事端烦劳敌国,使之穷于应付,不得安宁。役,驱使。业,事情,事端。

译文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令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


鉴赏解读

曹操曰:害其所恶也。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令自来也。

李筌曰:害其政也。烦其农也。诱之以利。

战争中利害、虚实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在整个战争中要站在战争的战略最高点分析利害,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看到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害,趋利而避害,从而达到量变沉淀为质变,因此转变战略格局。

战争的复杂在于以小获大,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目的导致战术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攻其弱,首要便是人性之弱。

比别人想多一点

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是天生比人聪明,而是因为他比普通人想得多一点,比普通人考虑得周全一点。在分析问题时,聪明的人会考虑利弊的大小,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西汉二年(公元前200年),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汉东楚。在刘邦准备引兵西去之时,张良意识到此乃灭楚良机,若放虎归山,则不堪设想。

刘邦听从大臣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且遣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

汉五年,汉军追到因陵,却不见韩信、彭越前来驰援,项羽回击汉军,刘邦败北,躲至山中,焦躁不安。

韩信为淮阴侯,彭越为建成侯,皆有官无权。张良分析建议:“招致二人赴约,需画地共分天下。”

刘邦听之,将陈地到东海之地划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之地划给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汉军作为援军,帮韩信、彭越攻打楚军。

刘邦燃眉之急不仅解除,而且数月便歼灭楚军,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终于此。

将者,名利趋之,张良正是利用此计引出韩信、彭越援军,为刘邦收取两位名将。

隋朝末年,隋炀帝四处征战,百姓怨恨。杨玄感怒而起兵造反,集军十余万挥师直逼东都洛阳。西部杨侑闻讯率四万精兵前去救援,隋炀帝从高丽撤出班师回朝。

杨玄感见如此情形,深感不妙,与李密、杨子雄商议对策。李密建议:“洛阳城固兵多,久攻不下,若转而取潼关,开仓放粮,必赢人心,以关中为大本营,而后伺机东向取天下。”

杨玄感听之,撤离洛阳,进军潼关,途经弘农。弘农太守杨智积深知关中乃要地,若杨玄感占据关中,两军局势大变,于是施计停滞杨玄感大队。

杨玄感脾性易躁,在杨玄感大军绕城而走之时,杨智积站在城头破口大骂,言语不堪入耳。杨玄感勃然大怒,围困弘农。李密苦苦劝阻:“占据关中乃头等大事,此等小事忍忍作罢,追兵在后,不可逗留。”

杨玄感听之欲离开,杨智积再次污秽言辞破口大骂,杨玄感怒而攻城。杨智积防备在先,杨玄感攻而不破,此时追兵接近弘农。

杨玄感撤军奔向潼关,但为时已晚。隋炀帝在通关外截住杨玄感部队,杨玄感连连击退,士卒不死则逃,留有杨玄感兄弟二人诉断肠,杨积山举剑刺死兄长,而后自杀。

杨玄感因一怒灭全军,弘农因激一怒救一国。

清咸丰年间,咸丰帝自知不久于人世,懿贵妃之子载淳为储君,懿贵妃热衷朝政,野心勃勃,咸丰帝赐死,得皇后求情,苟且一命。为杜绝朝廷政变,留遗诏于皇后,若有失检德行,当即诛杀。

咸丰帝立肃顺等为摄政王,肃顺等人对懿贵妃批阅奏折之事大为不满。在咸丰帝死后,将其留在避暑山庄,懿贵妃施计博皇后同情,皇后带她回宫。

回宫途中,肃顺欲置她于死地,然懿贵妃已从京城遣来亲信护送,肃顺无从下手。

肃顺不得已,命柩车慢行,他与老臣策马奔驰,试图先入为主,控制兵权。然懿贵妃让宫女乔装,比肃顺先入京,而后宣读圣旨。待肃顺等人入京时,为时已晚,且以叛乱谋反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智者千虑,为防的就是一失。一个考虑事情周到的人,做事情必然也周到,顾及每个人、每件事,分析问题也面面俱到。只有比别人想多一点,才能防患于未然,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