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先生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从1935年到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古印度语言和文化的经历。在这十年里,他不仅完成了博士学位,还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苦难和友情。

季羡林先生选择学习古印度语言和文化,是因为他对中印文化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很大,而印度文化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他想对这种文化交流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价值。他在《留德十年》中写道:“我又想到梵文,我左想右想,觉得非学不行。 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 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 在德国能把想学的几种文字学好,也就不虚此行了,尤其是梵文,回国后再想学,不但没有那样的机会,也没有那样的人。”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语言障碍。季羡林先生虽然在清华大学学过德语,但到了德国后发现自己的德语水平还不够,听不懂教授的讲课,也不敢和人交流。他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德语,甚至用梵文词典来查德语单词。
- 经济困难。季羡林先生作为交换研究生,每月只有100马克的津贴,而且还要给清华大学寄回一半。他的生活非常节俭,住在便宜的旅馆或者出租房里,吃最便宜的食物,甚至有时候只能吃面包和水。他还要自己打工赚钱,做过家教、翻译、打字等工作。
- 战争危机。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进行。他经历了德国被英国轰炸、纳粹迫害犹太人、德国投降等历史事件。他曾多次遭遇空袭,有时候甚至没有地方躲避,只能在街上跑来跑去。他也曾被纳粹怀疑是间谍,被带去审问。他还目睹了很多无辜的人民和同学受到战争的苦难和死亡。
- 学术压力。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印度语言,还要学习印度古代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等方面的知识。他还要阅读大量的梵文原典和汉译佛典,为了完成博士论文而苦苦钻研。他的导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批评他的错误和不足。他为了取得博士学位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有很多收获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学术成就。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期间,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印度语言,还学习了印度古代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等方面的知识。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梵文原典和汉译佛典,为了完成博士论文而苦苦钻研。他的博士论文《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是一部开创性的研究,被认为是吐火罗文研究的里程碑。他还在哥廷根大学兼任汉学讲师,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
文化交流。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期间,不仅学习了德国和印度的文化,还积极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他曾经为德国人介绍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还翻译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如《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沙恭达罗》、《五卷书》等。他还与很多德国的知名学者和作家交流,如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艾密尔·西克、赫尔曼·黑塞等。
人生历练。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期间,经历了很多艰难和危险,但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品格。他虽然遭遇了语言障碍、经济困难、战争危机等困境,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学问和真理。他也结识了很多善良和友好的德国人,如他的导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他的房东太太、他的打字员玛丽亚等,他们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和关怀。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印度语言,还学习了印度古代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等方面的知识。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梵文原典和汉译佛典,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他对印度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见解。他是中国最杰出的印度学家之一,也是印中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