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斗笠的意思是什么(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斗笠)

时间:2024-09-23 10:31:33

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曾经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更有一些旅游景点,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许多家庭,往往在墙上挂上一斗笠作为装饰。


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 [1] 。《说文》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斗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发展经历了汉代的雏形期,明代的成熟期,清代的鼎盛期,民国的兴盛期至建国以来的繁荣、衰败期。

解放后,斗笠历久弥新,十分走俏。1979年,斗笠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方年生产斗笠800余万顶。1985年马尾斗笠在北京农展馆展出,产品风靡香港,远销日本、荷兰、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制作斗笠首先是要破竹剖篾。将数年生的老毛竹砍来,剔去竹枝,用篾刀将竹干破开,剖成筷状的竹条,然后慢慢剥离开青黄层,竹青层部分比较坚韧,竹黄层部分则较为松脆,手艺人在剖竹时要注意分别对待。将青黄篾细心地剖离成很薄的竹篾,再用篾刀将篾条刮光滑,就能开始编织斗笠了。手艺人在剖竹时两眼盯着竹节,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竹篾的一端,右手操刀,将竹篾剖分开后,退一退刀,再用力将刀滑向箨环,以成势如破竹之态。新手一般很难将一大根竹干的竹篾从上到下一剖到底,这是个技术活,稍不注意,不是竹箨环断裂就是篾丝割手或篾刀切在手上。所以编织斗笠师傅的手,总是横七竖八地布满细碎的伤疤。

制作“笠斗坯”先是编织竹篾条,其实就是经纬交织。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织布时的经纱和纬纱,编斗笠主要的手法是“挑”和“压”。在编制过程中,始终是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这是竹编中最常见的“挑二压一”的方法。等到竹篾挑压编织“捏蒂”成型后,再放置在一个形似凉帽盖的木头模具上“套模”定型,把竹篾编制成圆锥形的斗笠半成品。

铺叶拼装“笠斗坯”完成后,接下来就是铺叶拼装了。山尾村制作的斗笠,由上下两顶“笠斗坯”拢合挤压组成,中间夹以塑料纸和呈放射状相互掩压、旋转而排列的箬叶。先把一顶“笠斗坯”翻转过来,顶部朝下放置在一个无盖中空的木桶中,均匀铺上裁剪过的几片塑料纸盖住俗称为“笠斗孔”的经纬篾间孔隙,就可铺箬叶了。在正式开始铺叶拼装前,要先在已经铺好的斗笠两侧的塑料纸上各放一小把俗称为“擦掩”的小竹叶片,其作用是,如果直接将箬叶放置在塑料纸上,怕上层的“笠斗坯”按下去时会带动塑料纸一起滑下去,导致斗笠走形。放了“擦掩”,等于是增加摩擦力,就不会使塑料纸滑下去了。

将箬叶铺满倒置的“笠斗坯”后,再将另一顶“笠斗坯”翻转过来,连同铺好的箬叶一起按入这顶“笠斗坯”当中的凹陷部位,进行拢合挤压,然后用竹篾戳过箬叶稍微锁一下边,缝合上下两顶“笠斗坯”。为了在缝合过程中达到上下两层固定和严实的效果,还要在当中放上一块鹅卵石。在缝合好后,剪去伸出斗笠边沿多余的箬叶,再用竹篾细密地进行绕沿锁边后,一顶斗笠才算制作完成。


斗笠是东亚及东南亚农夫及渔民的传统日常服饰,轻便好用,可遮阳挡雨。

斗笠外形宽大、携带轻便,手感顺滑而不扎人,具备防晒、防雨、透气散热等多重功能。

斗笠曾是农民在雨天里劳动不可或缺的雨具,但随着雨衣等雨具的出现,斗笠已日渐被世人淘汰,其制作技艺也处在失传的边缘。

斗笠不仅是遮阳挡雨的劳动保护工具,更是时尚女性和钓鱼玩家的个性遮阳帽,还可做为舞台道具及家庭、饭店赏心悦目的挂件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