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燕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啊(北京旧称知多少)

时间:2024-10-25 14:46:36
首都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文化名城。如果从商周时期的“蓟”开始算起,北京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建城史,如果从1153年金国迁都至此算起,北京也有了800多年的建都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京曾有过很多的称谓,特别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名称都会迎来新一轮的更替,有人统计北京在数千年的建城史中先后出现过50多个名称,如蓟、燕、广阳、幽州、范阳、幽都、析津、南京、燕京、燕山、大兴、大都、北平、顺天、宛平、北京等,很可能是世界上曾用名最多的一个城市了。

有关北京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相传颛顼曾到幽陵祭祖,幽陵即是今天的北京地区,到帝尧时期这里正式建立幽都。夏朝时这里又被称为冀州。然而这些说法缺乏信史及考古证据支持,只能作为神话传说来看待。最早出现在典籍正史中的北京名称应该是“蓟”,蓟作为一个方国至少在商代就已存在,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重新封了黄帝(一说为帝尧)的后代于蓟,《礼记》和《史记》中都记载了此事。《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也记载:“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蓟的都城(蓟城)的地理位置大概就在今天北京市区内的白云观以西、会城门东南一带,北京的建城历史也由此开始。

(蓟城纪念柱)

周武王在封蓟的同时又封周宗室召公奭于燕,而燕的都城在今天的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一带。春秋前期燕吞并了蓟,并以蓟城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燕国,其范围不仅包括今天的北京,还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以及辽宁一带。《韩非子·有度》曾记载:“燕襄公以河为境,以蓟为国。”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小知识:关于“蓟”名称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因“蓟丘”而得名,当时北京西北有一个土丘,上面长满了一种叫做“蓟”的植物,蓟又称大蓟、蓟草。如今这种植物在北京城区已不多见,但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并且还衍生出一系列地名,如蓟门、蓟苑、蓟城等。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分割幽州东部的渔阳、玉田、三河等三县另置蓟州(治今天津蓟县),后世蓟的名称逐渐用来指代现在的天津蓟县,原来的蓟城大多称幽州城,一般不再称蓟。

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其中的广阳郡和渔阳郡管辖了今天北京的行政区域,公元前222年在燕国故都蓟城设置了蓟县,为广阳郡治所在地。直到在辽代被改为蓟北县(公元938年)之前,“蓟”作为一个地名存续了一千多年。

西汉初年,蓟县被划入燕国辖地,后复为广阳郡治所。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立幽州刺史部,刺燕地诸郡国。东汉光武帝复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旧唐书·地理志二》称:“自晋至隋,幽州刺史皆以蓟为治所。”实际上,自东汉起,幽州治所都在蓟县或蓟城。两汉时期人们常用郡的名称呼郡治所在城池的习惯,因此蓟县也被称为“广阳”或“幽州”。

小知识:因为北京曾经作为古代燕国的都城,所以在北京的古地名谱中,带“燕”字的也有很多,如燕台、燕城、燕市、燕京等。从古至今,当地人比较喜欢用“燕京”这个称呼来命名各种事物,如“燕京八景”、“燕京大学”、“燕京饭店”等。

到了西晋时,改广阳郡为燕国,蓟县成为了燕国的国都,而幽州的治所迁往范阳(今河北涿州)。十六国后赵时,幽州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此后虽先后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等国管辖,但行政区划和名称并没有发生变化。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到了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由于隋唐时期对于地名与行政区划经常在“州”与“郡”之间摇摆,所以幽州有时也会被改称为“范阳郡”。

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国时期,幽州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了辽国,辽南下占据幽州后,改幽州为幽都府,改蓟县为蓟北县,并以幽都府为辽五京之一的“南京”,这是北京在历史上首次被称为“京”。由于南京幽都府在天文分野上处于“析木之津”的位置,开泰元年(1012年),又改称南京幽都府为“燕京析津府”,改“蓟北县”为“析津县”。

小知识:对北京地区的称谓也随着朝代的更迭等原因而变化,比如“蓟”、“涿郡”、“燕京”等,然而使用时间持续最长的是“幽州”。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北京为什么称幽州呢?因为在上古时期,现在的北京地区对于人口聚集的中原来讲是非常偏僻的地方。《释名·释州国》载:“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史记正义》载“:北方幽州,阴聚之地。”幽昧是昏暗不明的意思,阴聚是阴气凝聚的意思。可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此地是一个遥远寒冷的不毛之地。

金灭辽后,根据宋金两国的“海上之盟”,金国将析津府归还给了北宋。宋把析津府改称为燕山府。两年后宋金反目,金军攻占燕山府,且又把地名改回了析津府。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将都城迁到了析津府,改名为中都永安府,这是北京建都之始。次年又改为大兴府,所以当时中都又被称为大兴。

(金中都宫殿故址-北京建都纪念阙)

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克了金中都大兴府后,改名为燕京路大兴府,后又改为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迁都中都,后又将中都路大兴府改为大都路,也就是大都,正式确立了元大都的行政建制。在突厥语中大都又被称为“汗八里城”,意思是“可汗所居之处”,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为汗八里。

(元大都城垣遗址)

元末明太祖朱元璋派兵攻克了元大都,取“北方平定”之意,改大都为“北平”。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与“应天府”并尊,并重建城池,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为那时所建。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称为“京师(首都)”。1644年,清兵入关后也定都于此,并沿袭明代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明清两代都称北京为“京师”,但是明用京师是作为首都的别名,清朝用京师却是以它为正式的名称,这是明清两代称呼的不同。在明清两代,今北京地区在府级一直被称为“顺天府”,在县级则有大兴县与宛平县两县并置,分管京城的东西两部分和附属的城郊地区。

小知识:“北京”在明清时期并不是一个官方以行政区划名称的方式认可的地名,而是民间为了区别之前的首都南京应天府而形成的习惯称呼,在官方正式的文书上还是被称为“顺天府”。

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灭亡,顺天府被改称为京兆地方,“京兆”二字原来是西安的古称,后来指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类似“京畿”。在京兆地方中,北京市区被称为“京都市”,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撤销原京兆地方,并将京都市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大兴县与宛平县的县衙也是在1928年从北平城内撤出的,两县从此便从附郭县降格成郊县,不再与北平城区(今北京市区)有关。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寇占领,扶植成立一个傀儡政权,并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本投降后,北京又被改为北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正式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从此之后,“北京”这个曾经在历史上往往被用作“多都制”之京号的名称,方才彻底转化为一个地名,直至今天都没有再改变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