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劳动力。为什么这是一个重要概念呢?因为现代经济学对劳动力的处理与前两代经济理论都不一样,把劳动力真正当做一种商品。在以前的两代经济理论中,大家都承认了劳动力创造价值这个概念。但在我的理论中,劳动力创造价值这个概念不成立,因为劳动力自己就是一个商品,它本身就带有主观价值。
现代经济学为什么要把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对待而不是像以前的理论那样,把它当作价值的源泉呢?因为希望解释人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即人劳动的动机在经济学理论上如何解释。这个在生活中看似一个简单的不能简单的日常道理,但在两代经济学中都没有合理的解释。《劳动价值论》只是说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但它没有说人为什么要劳动。特别是它没有解释,人在什么情况下拒绝劳动!
把劳动力作为一种可以自行消费的商品,我们就可以轻易的解释劳动者在什么前提下劳动,什么前提下拒绝劳动力!劳动力和苹果一样是一种可以消费的商品,人吃了苹果后感觉舒畅,同理人把自己的劳动力消费在娱乐或休闲上时也感到心情舒畅。这就使得劳动力对于劳动者来说,有了自行消费的价值。那么什么时候人放弃自行消费这个价值,而出卖劳动力呢?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交换动机;只有当购买劳动力的价格超过自行消费的价值的时候,人才会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换取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人劳动的动机!多简单的道理,可是以前的经济理论就是没有解释。
举一个例子;穷人往往在工资很低的情况下就签署劳务合同,而富人往往在工资很高的时候仍然不愿意劳动,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因为每一个劳动力的价值是主观的,与劳动者自身消费劳动力而娱乐的价值有关。穷人消费自己劳动力而娱乐的价值很小,你没钱自然娱乐的方式就相当的有限。而富人因为钱多,娱乐的价值要远高的多。一个工资可能已经远远高于穷人对自己劳动力的估价,但却远远低于富人对自己劳动力的估价。所以对穷人来说,得到那个工作是价值增加的幸福,而对富人来说,接受那个工作是一种价值下降的痛苦。
由此我们看到,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价值随着他个人的财富状态变化。人越富,越不愿意参加劳动,因为价格高于他的主观价值的劳动机会太少了。不仅如此,劳动力交换是双边的交换。不是你认为自己劳动力价值高,对方就必须付你高工资。你的劳动力在对方的眼中完全是另一个主观价值。如,我是一个富人,我认为不出每月10万元我拒绝签劳务合同,我宁愿玩耍,寻开心。但所有雇主都认为我的劳动力顶多值每月5千元,这种情况就必然导致我不工作,天天在家里闲逛。我们通常管这叫:“眼高手低”。而大部分富人子弟几乎全部面临这个问题!他们根本不愿意从事那些他们瞧不起(价格太低)的劳动,但自己又没有本事,没人愿意付能使的他们满意的工资。这就造成富家子弟游手好闲的普遍现象。不是他们死活不愿意劳动,而是没有他们看得上眼的工作,而他们看得上眼的少数工作,雇主又看不上他们。
这造成什么情况呢?中国人早已经把这个生活现象看明明白白;这叫“富不过三代”!读者看到了吧。理论很轻易地解释了中国的民间智慧。这很特殊吗?太特殊了!源于马太效应。什么叫马太效应呢?就是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如果马太效应真的成立,那么几百年下来,所有人都变得赤贫,财产都跑到一个人的手上去了,这种社会没法不崩盘!这在我的理论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劳动力价值的主观性。
聪明的读者可能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劳动力是一个商品,它不是价值的创造源泉,那么你的价值是在哪里创造的呢?也就是说,在你的理论中,价值是怎么增加的呢?哈哈,这就是我一再强调交换,自由交换的重要性。在我的理论中,价值增加只有一个途径:自由价换!这个概念在熟悉传统经济理论的人们脑子中特别别扭。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劳动创造价值,而我的理论说:自由交换,且只有自由交换才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