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端午节的真正来历(端午节—起源于何时?是为纪念屈原吗?)

时间:2024-12-05 08:15:47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唐代诗人殷尧藩这首关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美诗,不仅引起背井离乡之人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强烈共鸣,也勾起我研究端午节起源的浓厚兴趣。

端午节是一个最有历史文化渊源、深受中华民族广泛重视的节日。端午节有很多的别称,如端阳节、小端阳(午)、头端阳(午)、龙舟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天中节、五月节、五月五日节、初五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菖蒲节、浴兰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等等,数不胜数,别称数量是所有传统节日里最多的。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不少,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百越说……等等,其中,“纪念屈原说”似乎是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普遍认同的观点,认为之所以设立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上传说都不是端午节的真正起源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端午节的真正起源,是远古时期在每年进入夏季、天气转热时的一种驱疫祛病仪式。

原来,远古先民发现,随着寒冬过后天气的逐渐转热,疾病、瘟疫也在不断增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们在设计干支历法时,把一年四季划分为12个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其中把容易发生瘟疫和疾病的仲夏(仲夏是第五个月——即五月),叫做皋月恶月

“五”也因此成为不吉利数字,所以五月五日就成为“恶月恶日”,是一个特别不吉利的日子,先民们还把在五月因气温升高而易生的病叫“皋疾”。既然不吉利,就必须有消除不吉利的办法,所以远古先民有在恶月恶日这天照惯例举行祭祀仪式的传统,以吓退病魔、驱疫祛病。这种祭祀仪式经过乐师的改造,逐渐演变成一种边嗥叫呼唤、边做粗狂之舞动作的“皋舞”。日本至今还依然把五月叫皋月。注意,此处皋字读音为háo,是号呼、呼告之意,不是读“gāo”音。


西周•周公旦撰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五《春官•小祝》 载于《四库全书》


据《周礼》中《春官·小祝》的记载,在西周国家礼制中,设立春官类小祝一职,专门掌管小祭祀,配备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负责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皋疾等祝事,同时在国家进行大祭祀时,要协助大祝的工作。其中“远皋疾”就是预防和处理仲夏(五月)的鬼疫和疾病。


西汉 司马迁撰《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收录于《四库全书》


据《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田文,出生于五月初五,当时的观念认为这个日子适合生小孩,男孩会冲害父亲、女孩会冲害母亲,父亲田婴命令田文的母亲不许让孩子活着(即生下就立即掐死),而田文的母亲却偷偷把他生下来并养大,田婴知道后勃然大怒……可见到春秋战国时期,依然还认为五月初五是很不吉利的凶日


南朝宋 范烨编 唐 李贤注《后汉书》卷十五 志第五 礼仪中 收录于《四库全书》


据《后汉书》卷十五《志第五 礼仪中•仲夏》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该记载表明,古人认为到五月,万物开始茂盛,随着日子一天天酷热,阴气、邪气开始发作,疫鬼、疾病抬头,需要一些特定的东西挂在大门上用以辟邪祛病:夏朝用苇茭(一种竹子)、殷商用螺首、周朝用桃木,而整个汉朝,使用红绳穿上荤菜(古代指有辛味的绿植,如艾蒿、菖蒲等)、用弥牟朴做蛊钟、用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写上五色符文,于五月初五,挂在大门上当作装饰,以抵御疾病、疫鬼和邪气。这就是五月五日节

所以,驱疫防病、抵御邪气才是五月五日节的真正起源!这也是现在端午节有人在大门上挂艾蒿、喝雄黄酒以祛病防邪的原始由来。这种在五月五日进行祛病防瘟的习俗自远古开始至今,延续至少超过4000年历史


那么,五月五日节是如何与屈原等历史名人联系起来的呢?


其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忠君爱民、正直善良、讲究孝道、精神崇高的士大夫仁人志士,总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尤其他们为此承受屈辱或毅然赴死,世世代代更会记住他们的忌日,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忌日纪念他们,他们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被世世代代继承、崇尚。

历史上众多的仁人志士当中,传说忌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的,就有:割股肉奉君而不求荣华富贵的春秋时期晋国随从介子推(公元前636年,介子推被到处寻找他的晋文公重耳误烧至死)、忠贞贤能却遭嫌弃而被令自杀的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伍子胥(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胸怀理想与治国之才却受到疏远排挤而殉国投江的战国末期楚国左徒屈原(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沿江寻求父死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会稽上虞孝女曹娥(公元143年,曹娥投水而死,该江后来改叫“曹娥江”)等等,他们的忌日与传统阴气萌、人易死之凶日重合,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有意为之。

总之,人们在凶日进行驱疫祛病的同时,顺便就把这些士大夫仁人志士一并纪念。当然,这些纪念的起始年份有先有后,不是在某一特定年代一起形成的。客观上,这些纪念活动极大丰富着五月五日节的节日习俗,也极大拓展了节日的普及程度。由此可知,五月五日节不可能是专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节日


而最早提到五月五日节源于屈原的文献,是东汉时期东汉泰山太守应劭编撰、成书于汉献帝年间(公元190年至220年)的《风俗通》。《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此部分文字已经失传,这里是引用自唐代欧阳询编撰的《艺文类聚》卷四中对《风俗通》的引录)。”这个记载说明,在东汉时期,五月五日节主要习俗,除传统的驱疫祛病外,已有纪念屈原的内容



事实上,士大夫阶层崇拜屈原从西汉初期就已经开始。西汉汉文帝刘恒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对屈原的被世人崇拜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没有贾谊,后世对屈原不一定有这么高的评价(贾谊因梁怀王坠马死而深感歉疚,抑郁而亡)。

西汉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一心营职写史,以求亲媚于主上,不料却惨遭宫刑,便从屈原境遇中汲取精神力量,身负屈辱继续编撰史记,最终于汉武帝刘彻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完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大加褒扬。经过贾谊、司马迁等人浓墨重彩地不断渲染,屈原逐渐成为天下士大夫阶层的人格楷模和精神寄托。这就是屈原之所以在东汉成为标志性人物的政治与文化基础

随后,在东汉中期,朝廷出现外戚擅政、宦官弄权的混乱局面,忠诚正直的官员士大夫们普遍对现实不满,而屈原的忠君爱国便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同时天下百姓也急切盼望结束社会动乱、实现屈原在诗词中所描述和追求的那种王道乐土。所以,东汉时期,在五月五日节祭祀屈原,已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共识,很快得以在全社会普及并成为重要习俗。


南朝梁 宗懔(lǐn)撰《荆楚岁时记》载于《四库全书》史部十一 地理类八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五月五日节逐渐发展成为民间共庆的重大节日,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已涵盖南北方各地习俗和道教等宗教节庆,并开始称作“端午”。根据南朝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五曰,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浴兰节又称端午;是曰,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夏至节曰,食粽是曰,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

在南方的荆楚大地,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有很多禁忌,如禁暴晒床被、禁铺席子、禁盖房屋等;五月五日,又叫浴兰节,百姓要出门踏百草,看斗草比赛,采艾草送人,并将艾草挂在门上,以驱疫祛病,用菖蒲泡酒喝,五月五日也叫端午;五月五日节,要赛竞渡采杂药,赛竞渡相传是因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当地人哀伤屈原,让舟楫争相去拯救他,后来结合吴越习俗演变成赛龙舟,采杂药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做法,认为此日采杂药储存效果好、可以抵御瘟毒;在手臂上系五彩线,叫长命缕,可以防止人身伤害,不得瘟病,同时用线编织小香囊送人,还适宜教八哥说话;夏至吃粽子(当时是用竹筒装的糯米,还不是用粽子叶包的),当日把菊花焙成灰,可以用来防止小麦生虫,等等。

吃粽子原为夏至的习俗,后来也讹传为五月五日节纪念屈原而将粽子投江这个时期,民间已经开始有人把五月五日节叫端午节了,最早出现端午两字的文献记载是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但原文已经遗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把五月五日节叫端午?传说中的原因比较多,但大多都比较牵强附会,与实际不符。其实,真正原因很简单,“五月初五节”叫起来很麻烦,民间就把它简称为“初五节”或“五月节”。同时,民间认为,“五月初五”是个凶日,需要换个吉利的雅称来冲压一下邪气。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可知,“初”、“始”、“端”等字字义相同,而恶月是一年之中的第五个月,用“端”字代替“初”字,用“端五”作为“初五”的称谓,字面上就有了“吉祥如意”之寓意。

就这样,“五月节”“初五节”就顺理成章演变成“端五节”。同样的道理,“五”字也不吉利,而在古代汉字当中,“五”与“午”两字自古就有可以“互借”的先例,所以“端五节”也就自然地演变成了“端午节”。还有,南方一些地区把端午叫“端阳”亦同此理。事实上,在我国古代文献史料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不少将端午节称作“初五”“端五”或“端阳”的例子,如晋代周处(公元236年-297年)编撰的《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的记载,角黍就是现在的四角糯米粽子。


唐 張九齡等撰《唐六典》卷二:唐代官员端午节放假一天 收录于《四库全书》


到唐代中前期(最晚公元738年),“端午节已经成为国家正式的全国性节日,端午节的各种习俗、节日内容也都基本定型。据唐代开元宰相張九齡等撰《唐六典》记载,唐代官员在端午节放公假一天。


唐•欧阳询编撰《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收录于《四库全书》


唐代早期大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将五月五日节的各种传说、风俗来源,引自的典籍如《琴操》《后汉书礼仪志》《风土记》《四民月令》《会稽典录》《抱朴子》《风俗通》《荆楚岁时记》《大戴礼记》《楚辞》等一一列出。根据《艺文类聚》卷四的记载,纪念屈原已经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

五月五日节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地腊节,这是道教的节日称谓。道教诞生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完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道德家学派即道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与儒家思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道教的节日和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紧紧相随。

《道藏》第十一册之《赤松子章历》卷二“五月五日地腊”


根据南北朝时期编辑、唐代成书的道教书籍《赤松子章历》卷二记载:“五月五日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这段文字大意讲的是天腊之辰,东、南、中、西、北五老上帝在五月初五这天,要对天下之人的官职大小、后代运势、对外影响、自身延续寿辰等等重大事项进行检查、校核,要详细记录受到褒奖之人的名字。因此这一天,宜斋戒沐浴、朝真行道,可以多做谢罪、祈求改变官爵职位、祭祀玄祖老子等等事宜;不宜伐树、食用带血食物,可以行气炼养身体、修养四大重要窍穴,自然获福无量。


北宋 张君房著《云笈七签》卷三十七 斋戒 载于《四库全书》


根据北宋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张君房在宋仁宗赵祯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前后写成的《云笈七签》卷三十七“斋戒”中也记载:“正月一日名天臘(元正)、五月五日(端午)名地臘、七月七日(乞巧)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寒衣)名民岁臘、十二月节日(臘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规定这五个日子均为“臘日”,道教信众要集中吃斋食、做法事、举行祭祀等活动,其中明确记载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地腊节。《云笈七签》是受宋真宗赵恒之命、由张君房主持编撰的大型道教百科全书——《大宋天宫宝藏》的简缩版,专门为进献宋仁宗赵祯而编,书中记载比较全面、严谨。可见,地腊节是道教的一个重大节日。


宋代 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收录于《四库全书》


宋朝是如何过端午的?根据宋代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记载,在北宋都城汴梁,端午节的应节物品有:五色线穿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甜瓜等;用紫苏、菖蒲、木瓜捣碎,和香药拌匀做成香饼,装在梅红匣子里;从五月一日到端午前一日,街上有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市民都买回家铺陈在门前,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一起供奉着,还有人将艾草钉在门上,以驱邪祛病;士绅、百姓相互宴请并互相鉴赏节日陈设。

北宋过端午节的热闹情形,有苏东坡的词《六幺令•天中节》为证:“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宋•吳自牧撰《夢梁錄》卷三《五月重午》收录于《四库全书》


南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卷三中,记载着南宋临安过端午节(浴兰节)的情形:

皇城要搭建彩山——用菖蒲或通草编组成天师骑虎像放在中间,四周围一圈染的五色菖蒲叶穗,披上红纱、撒上彩金,再编织一些昆虫,用葵、榴、艾叶、花朵等簇拥着放在上面;内廷更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还有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编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等,分赐给各位阁分、宰执和亲王;各道观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作为礼物馈赠给贵宦之家,一些在街上给人看经做道的,也会分送这些给施主和香客家里用,这些经筒、符袋,都是《抱朴子》所讲的消灾避害之道,端午节作为赤灵符佩挂在胸前的,现用钗符佩带,也是这个意思。

杭州都城的风俗:从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都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还买一些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摆供在门前;从前夜五更起,沿街挨户的唱卖之声,满大街不断;用艾蒿和百草编织成天师,悬挂在门额上,有的挂悬虎头白泽;有的士宦之家,用红色油漆在午时,写上"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等字,挂在门上;这一天采制的百草或泡制的药品储存,用作辟瘟治病之用,特别有效;不知何故,杭州城人家,不论大小贫富,都点午香一个月;端午节也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之日,显得绚丽多彩。这些都不是富豪大户特有的节日之景,普通家庭也一样,即使再贫困,也得认认真真过好节。两宋时期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已延续至今没有间断。


石溪久住思端午“,唐、宋时期,官员士大夫文人骚客咏诵端午节的诗词很多,其中不少诗词透着一种怀念故乡、想念亲人之情,原因除文人骚客多情善感之外,还与当时的官僚体制有关。中国自秦汉以来,都不同程度实行公务员“回避制度”。这种制度在唐朝进一步得到规范,宋朝更加严格。在宋朝,官僚回避制度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其中重点是籍贯回避和亲属回避,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衙门公务人员不得在本地、必须离开原籍实行异地任职,除“一把手”外其他人一律不得携带家眷。

这样,在朝廷官员、全国各级衙门的公务员群体中,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每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来临,这些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官员士大夫文人骚客们,或借酒浇愁,或通过诗词文赋来回忆家乡节日风俗人情,以抒发浓烈思乡、思亲情感。这些美妙绝伦的诗词歌赋,和借纪念屈原表达忠君爱国、痛斥腐朽、抑扬抱负的文学作品一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节日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端午节举行庆典活动的传统,其中韩国,竟然将“端午祭”以已在韩国盛行1500年为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进行申遗。2006年5月,我国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古代有关端午节的诗词非常多,这里给大家介绍伟大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屈原创作的宏大诗篇——《离骚》(选段),以预祝大家节日安康。

屈原,姓芈,屈氏,名平,字原,在《离骚》中屈原又自云字正则、名灵均。大约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贵族出身,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熊槐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是楚国诗人、政治家,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忧国忧民,后因遭贵族排挤诽谤,先后被流放。公元前278年因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屈原的忌日



屈原一生写下过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和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产生积极影响,其中最耀眼的代表作就是《离骚》。《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熊槐二十四、五年(公元前305—304年)间,即屈原被流放汉北的两年之间。汉北就是现今湖北省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一带。据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记载,年轻得志的屈原,因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而被楚怀王疏远,他在心怀理想却苦闷彷徨、忧愁幽思的现实心境之中,创作出不朽的鸿篇巨作——《离骚》。


西汉 司马迁撰《史记》卷八十四《屈原列传》收录于《四库全书》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全诗以叙事为脉络,章节分为被贬反思再试彷徨归宿五部分,共计188句375小句2494字。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诗中描绘出两重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用龙马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交通工具,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描述自己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愿望,抒发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心情,表现自己同情人民、为国献身、与国家共存亡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勇于追求真理光明、坚持正义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精神,同时也深刻揭露以楚国怀王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最后诗人在审慎思虑后决定西去,但充满憧憬的西去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中途放弃,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

《离骚》在艺术上的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结合,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

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司马迁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却惨遭宫刑,便从“屈原放逐,著《离骚》”的事迹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完成《史记》的编撰;晋代陶渊明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唐代李白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并大量模仿《离骚》的艺术风格;杜甫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还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涵;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离骚》中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吟唱,成为230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离 骚

(节选)

战国•楚 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頷亦何伤

擥木根以结茝兮

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纚纚


朝发轫於苍梧兮

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

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朝发轫於天津兮

夕余至乎西极

忽吾行此流沙兮

遵赤水而容与

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一:木兰:一种生长于我国中、南部的落叶乔木;坠露:露滴;落英:落花;苟:确实、只要;信姱(kuā):诚信而美好;练要:心中简练合于要道、坚贞之意;长:外形、形象;顑颔(kǎn hàn):因饥饿而面黄肌瘦;何伤:何妨;掔(qiān):持取、拿;茝 (chǎi):一种香草;贯:拾取;薜荔:一种常绿植物;矫:举起;菌桂:一种香木;纫蕙:编织蕙草;索:草有茎叶可做绳索,此作动词搓绳;纚纚(xǐ xǐ):长而下垂的样子,好看。

注二:发轫(rèn):出发;苍梧:舜所葬之地;县圃(pǔ):神山,在昆仑山之上;灵琐:神所在之处;羲和:神话中的太阳神;弭节:停鞭慢行;崦嵫(yān zī):日所入之山;勿迫:不要靠近;路漫漫:路途遥远;修远:长远;求索:探求真理。

注三:天津:天河的渡口,在东极萁斗之间;西极:西方的尽头;流沙:指西极,其处流沙如水;遵:沿着;赤水:出昆仑山;容与:缓缓,悠闲自得;仆:赶车的人;怀:感怀;蜷(quán)局:卷屈不行貌;既莫足:既然不能;为美政:实现理想政治;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屈原的意思,如果不能实现理想,他也效法彭咸去投江;居:住所,这里是指所选的道路和归宿。

本《离骚》选段的大意:

清晨我喝着木兰的露滴啊,晚上用菊花残瓣充饥!只要我的理想信念坚贞不变啊,形同枯槁又有什么关系!我用树根编结茝草啊,再把薜荔花蕊穿在一起!我拿菌桂枝条编织蕙草啊,胡绳搓成绳索又长又好!

清晨我从南方的苍梧(舜所葬之地)出发啊,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我本想在灵琐(神所在之处)稍事逗留啊,夕阳西下已经暮色苍茫!我命令羲和(太阳神)停鞭慢行啊,莫让太阳迫近崦嵫(日所入之山)山旁!前方的路又远又长啊,我将上下而求索(探求真理)!

清晨我从天河的渡口出发啊,傍晚我到达西方的尽头!忽然行走于流沙之中啊,只好沿着昆仑赤水缓缓前行!我的车夫悲伤、我的马也感怀啊,退缩回头不肯走向前方!既然不能实现理想和抱负啊,我将追随彭咸投入江水就是我的归宿!



端午节里,可以听听这首由2300多年前诗人政治家屈原作词、现代音乐人伍林发作曲、歌唱家于文华演唱的《离骚》选段,气势宏伟的诗词、古韵悠扬的音乐、磁性十足的歌声,伴着软糯的棕香,以寄托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再预祝朋友们节日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