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顾名思义,小寒虽然冷,但还没有冷到极致,故名“小”,它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小寒的农谚
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小寒无雨,小暑必旱。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不寒寒大寒。
小寒暖,立春雪。
小寒寒,惊蛰暖。
一起见证
哪些符合今年的天气情况哦
小寒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我们先来看看小寒都有哪些主要习俗:
1.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本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腊祭”含意取其有三:
(1)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
(2)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
(3)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

2.糯米菜饭
在广州,小寒这一天的早上要吃糯米饭。糯米饭并不只是把糯米煮熟那么简单,传统的腊味糯米饭固定的食材除了糯米、腊肉、腊肠和花生,还要在糯米饭中添加香菇、虾米、瑶柱、香菜、叉烧、鱿鱼等。

3.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喝腊八粥。
古籍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不过,一般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在阴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喝腊八粥,那么,小寒为什么要喝腊八粥?为什么腊八粥不叫小寒粥呢?
刚才我们介绍了小寒的腊祭习俗。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腊八其实就是腊祭习俗的延伸。
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需要用干物敬献八谷星神,其中,干物称作“腊”,八谷星神简称“八”,故称“腊八”。
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意思就是以八方食物合在一起,和米共煮一锅,有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以此进行祷祝,以庆丰收,称为“腊八祝”。而在当时,祝与粥同音,于是就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
因此,小寒时节进行腊祭,也就包括了喝腊八粥的习俗。
小寒三候
古代,人们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1.雁北乡
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

2.鹊始巢
喜鹊是留鸟,小寒时节就开始衔草筑巢。但也有人认为,冬至才是喜鹊开始筑巢的标准时间。
3.雉始鸲
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习俗
1. 小寒养肾为先
小寒虽冷,但阳气也在缓慢积攒、上升,是个进补的大好时节,尤其是对肾脏的补益。
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大多能入肾脏,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是冬季益肾佳品。

2. 喜温忌冷,减咸增苦
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如鹿肉、羊肉、牛肉、鸡肉、猪腰等,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非常适合冬季食用。

小寒气候寒冷,烤火取暖,过食温补,又是一个相对上火的“旺季”。这时的饮食应减咸增苦,多吃如苦瓜、莲子心、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助心阳,达到心肾相交,维持机体平衡的功效。
3. 防燥:内服+外用
内服: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外部保湿:可以使用加湿器。此外,还可以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或将干净的湿布放在暖气片上。也可以使用喷壶,干燥时在屋内喷洒干净的清水。

小寒诗词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寒》
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